王品
民進黨在高雄柴山區的立委趙天麟表示,柴山是台灣獼猴的棲地,獼猴與中山大學、當地居民、登山遊客為共生關係。
這是只使用單一菌種構成、氣味單一的商業酵母所無法做到的傳統麵包所使用的老麵,由於並非像商業酵母那樣是提取單一可用作迅速發酵的菌種,而是可能來自空氣的微生物,也可能來自麵粉本身蘊含的菌種所混合而成、性格與活躍度各自不同的酵母菌組合,因此傳統麵包需要的發酵時間通常不穩定、需要時間等候並且多加觀察──但這正是傳統麵包的誘人之處。
只是若要單論「食品健康」,吃下使用添加物的麵包可能會讓身體的負擔過多,因為這類麵包往往會為了凸顯風味與口感,加入過多的糖、油脂,甚至化學香料,儘管吃起來很美味,卻也連帶將多餘的成份吃進嘴裡。很多人說「吃麵包不健康」,這個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這是只使用單一菌種構成、氣味單一的商業酵母所無法做到的。若你總是選擇口感柔軟且帶有明顯鮮奶油香氣、放入餡料的麵包,那麼這種麵包自然是不健康的。氣候與溫度,環境與濕度,將會對麵團造成哪些影響,這都考驗著麵包師傅的經驗是否足以隨時掌握、判斷。
而在《每天來一口魔法麵包》片中所介紹這些位在法國、奧地利的麵包店,他們製作麵包,可能要花上兩到三天的時間──這不是單指將麵粉加入水、鹽還有老麵(Sourdough)攪拌後即放置三天就好,而是要依據氣候、溫度、環境濕度,以及老麵發酵的狀況,來決定麵包放置時間的長短。兩相對照後我們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使用老麵製作的傳統麵包,與商業酵母以及添加物製作的麵包,以各自所站足的市場與需要角度而言,它們並沒有所謂的對錯。我們把「環境風險因子」定義為,不是基因所造成的事件,更具體來說,不是DNA序列的個體差異所造成的事件。
由於家庭環境會強烈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把家庭關係視為思覺失調症的潛在肇因似乎很合理。我們只希望,有這種想法的人都可以明白這些假說的謬誤。這是很沉重的精神負擔。這一點成了把環境事件當成罹病風險因素來研究的強力理據。
基因對於思覺失調症的作用很可能表現在人格特質上,譬如過度保護或敵意。害孩子得思覺失調症的母親? 有很多精神科醫生甚至是研究者一度認為,母親的人格特質會造成孩子的思覺失調症。
在回顧這項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做一個重要的區別:有些環境因子會導致思覺失調症,另一些則修飾或改變已經得病的人的症狀。儘管有非常強大的證據顯示基因對思覺失調症的影響,但是同卵雙胞胎並非百分百共同患病,這一點指出環境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同保羅.米爾博士(Paul Meehl)在數十年之前領悟到的,更好的提問複雜多了:「什麼樣的環境風險因子會和哪些基因聯手,而造成思覺失調症?」 在討論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的具體環境風險因子之前,應該先闡明,為何我們認為研究環境因子很重要。縱使在孩子發病之前母親已經顯示出那些特質,也可能是有罹病風險的孩子的不尋常個性引出了母親那些態度。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出現時,往往都面臨生活上重大的壓力事件。也就是說,很可能有其他的致病肇因存在,而且任一肇因很可能都必須跟其他肇因交互作用才會致病。當同卵雙胞胎當中一人有病而另一人沒有,這意味著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基因需要某個環境事件來觸發才會起作用。向下遷移假說(downward drift hypothesis)主張,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好好工作,或者日常生活功能下降的話,會在社會階層裡「往下遷移」。
無論如何,修飾者不該跟肇因相互混淆。雙胞胎研究顯示,毫無疑問,人們可能帶有思覺失調症風險基因卻從來不發病。
令人難過的是,在這些假說被證實為謬誤之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親人們,特別是他們的母親,都遭人指責:是她們養育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罹病。這個肇因不見得必要,也不見得充分。
然而,這種論點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母親的態度可能是她生出一個有思覺失調症孩子的結果。支持這個理論的是一種信念,而不是事實,其認定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母親傾向於過度保護孩子、對孩子有敵意以及無法了解孩子的感受。我們不明白為何很多臨床醫師支持「害孩子得思覺失調症的母親」這個論調,許多研究表明,母親(或父親也是)養育孩子的方式並不會造成(或防止)思覺失調症。譬如說,爸媽答應孩子可以外出,但是他們的肢體動作卻透露出不准孩子外出。當時學者們認為,這些異常的態度導致孩子的思覺失調症症狀與行為。首先,思覺失調症的雙胞胎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當中有一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另一人罹病的機率只有五成,這一點很值得注意。
我們從一些過時的舊假說開始談起,這些假說如今已站不住腳,然而從人們目前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態度和對這疾病的污名化當中,依舊可見它的蛛絲馬跡。在過去,很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在這兩個極端當中選擇一個立場。
於是,臨床醫生們的觀察形成了一些學說,主張家庭在導致患者罹患思覺失調症上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所謂的害孩子得思覺失調症的特質,可能也是思覺失調症的致病基因所造成的。
事實上,另一種理論把父親涵蓋在內,這個理論談到了一種矛盾的溝通方式,而父親和母親都落入那種溝通模式。父母親在口頭上要求孩子做出一種反應,但是他們內心深處的要求卻是完全相反的。
有些人認定精神病完全是內在因素或者說基因造成的,另一些人則認為,心理疾病全是有害的環境事件所造成的。很遺憾地,這些學說當中很多被視為事實,但都缺乏科學證據支持。「害孩子得思覺失調症」一詞指的是,母親養育孩子的方式曾經被認為是思覺失調症的肇因。我們用「修飾者」一詞來指涉會改變已經得病的人的症狀的任何事物。
我們會在下一章討論,認識修飾者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很有幫助。而今我們知道,「基因還是環境使然?」這個問題太簡化了。
在這個「雙重束縛」(double-bind)的溝通中,孩子反覆接收到兩相矛盾的訊息。如果親子關係很重要,那麼父親的人格特質當然也應該納入考量。
研究者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經地位比父母親在同年齡時來得低,因此佐證了這個假說。研究顯示這個想法是錯的。
打造這類的治療是某些研究環境風險因子的科學家的長期目標。這些事件可能起源於生理(譬如頭部受傷、病毒感染)、心理(例如混亂的家庭關係)或社會(例如貧窮)。社會揀選(social selection)指的是一個地理區域內的生活方式,會吸引或排斥有思覺失調症的人。零星的思覺失調症案例沒有家族病史。
他們也許有人格障礙症,也許完全正常。我們希望在這一章裡指出,嚴謹的科學事實勝過許多迷思、無稽之談和基於猜測和偏見的誤解。
還有一種可能是,母親把思覺失調症的易感基因傳給了孩子。很多環境因素是可以改變的,舉例來說,假使特定飲食或接觸會造成思覺失調症,公共計畫或居家治療就能夠以預防這個疾病為目標。
研究環境風險因子的第二個理由是,比起基因因素,環境因素更容易改變,因此可以用在治療規劃中。在本書裡,我們用「導致」一詞來指涉會產生這個疾病或在尚未得病的人身上提高罹病機率的任何因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